春和景明,正是游园好时节。此刻登上故宫午门,一幅会聚中外园林艺术之美的青绿画卷缓缓铺陈:北宋文人王诜的私家园林、融南北方风格而营建的故宫乾隆花园、法国凡尔赛宫园林、日本江户时期花园、莫奈花园面貌尽展眼前。
由故宫博物院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“乐林泉中外园林文明展”日前正式对观众敞开。展览安身我国古典园林,放眼全球园林文明,道法天然、移步换景的我国园林,同方法规整、秩序井然的西方园林在此融合对话。人类为何需求营建园林?咱们想在园林中取得什么?东西方和而不同的回答,提醒异曲同工的答案。
走进东雁翅楼展厅,映入眼帘的是两幅对望的中西人物画花园中的克劳德莫奈,以及郎世宁画作《弘历观荷操琴图》。
精心营建的花园中,莫奈尽情于眼前的私家美景,描绘着三餐四季、草木光影。高山流水前,帝王安坐亭中,观荷操琴、怡然自得。
二位身份、年代、国籍截然不同的人,都在园林中找到了自己的一份安定与高兴。
园林作为人们专门营建的一方六合,天然要依“我”所愿,为“我”所用。在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正高级工程师李越看来,园林不仅是景色,更是一种生活方法。
3月31日,参与“乐林泉中外园林文明展”开幕式的嘉宾在观赏展览。新华社记者金良快 摄
这儿可以听音:宋代的《竹林拨阮图页》、3D打印的乾隆花园倦勤斋小戏台、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举行的隆重游园会园林中,有雨打芭蕉、风过竹林的天然交响,有风声水声相和的琴瑟之音,还有一唱三叹的戏曲之声。
这儿可以静修:帝王在假山盘绕的佛楼中拈香、罗汉在依山傍水的寺观里修行、欧洲中世纪的修士们在回廊院中冥想宁静致远的园林,也是抱负的静修涤心之所。
展览联合策展人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象学系教授朱育帆表明,从古典到今世,从东方到西方,园林一直是人类对抱负栖居地的永久探究,既是物理空间的营建,更是文明基因与年代精神的镜像。
展览主题“乐林泉”,取自清代乾隆帝弘历为李世倬《皋涂精舍图轴》题写的诗塘。
“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”。1600多年前,王羲之记录下的兰亭聚会,令人无比想象茂林修竹间的呼朋唤友、情投意合。
《兰亭八柱帖》《修禊图卷》在展览开篇的“雅集”单元中,这一千古名集被以书法、绘画、设备在内的多种艺术方法复原出现。
不管中外,园林都是宴饮会友的重要地址。故宫博物院藏《西园雅集图卷》和芝加哥艺术博物保藏伊朗《萨迪诗集》手抄本不谋而合描绘了中外雅士共聚园林的场景当咱们感念兰亭、西园、玉山等雅集时,丝绸之路沿线的园林中也回响着萨迪、哈菲兹等波斯诗人的华章。
3月31日,参与“乐林泉中外园林文明展”开幕式的嘉宾在观赏展览。新华社记者金良快 摄
一方太湖石,兼具瘦、漏、皱、透、丑的奇石特色,是我国园林中的共同保藏。千百年来,很多文人雅士以藏品会友,在信物中寄情。
在展览的“鉴藏”单元中,人们既可以正常的看到明代文人安置的小园书斋,在园中品古鉴古;也可以正常的看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皇、贵族与巨贾们保藏的古代艺术品,于园林中藏古阅古。
络绎于展厅里,东方园林的适意抒发、西方园林的写实重序交织在眼前,不同的展品前会聚着爱好相仿的人。咱们正真看到,各个文明、各种园林风格跟着时间推移,相互影响、不断演化;而穿越古今的藏品一直将人紧紧相连,园林的魅力或许就在此中。
生于天然,归于天然。从古至今,人们都在寻求与天然调和共生的方法。园林,是这种寻求的直接投射。
“观花”单元中,明陈洪绶绘《红莲图轴》和清石涛绘《墨荷图轴》并排展现,不由使人吟上一句“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天地”。莫奈名作《睡莲》与《睡莲池》冷艳露脸,光影颜色间描绘出画家对大天然的喜爱。
喻情于花,便把对品质的寻求赋予花、把对生命的了解倾泻于花园,写于诗中、绘于卷上,留与今天的咱们相见。
诗可游,画可游,园林亦可游。在“游山”单元中,我国古人或游于园中假山,或游于真山真水;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台地园依山层叠而建,游台地园也成为一种游山之旅。名山大川中才有的天然之美,因人类的发明而浓缩于园林中。
3月31日,参与“乐林泉中外园林文明展”开幕式的嘉宾在观赏展览。新华社记者金良快 摄
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等待,本次展览在促进文明遗产可持续开展的一起,为现代社会的开展供给参阅和学习。
从这个视点看,“乐”于“林泉”,或许便是人们在园林中一直寄予的栖居寻求,对美好生活的永久神往。
正如展览前语所说:“园林,映射人们的情感、思维和心绪。期望咱们我们在繁忙喧嚣的现代生活中,都能寻觅自我平缓安恬的心灵花园。”(记者杨湛菲、徐壮)